30歲謝先生,平時沒有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。在一次洗牙後,醫師照了X光發現,謝先生下顎有兩顆骨性埋伏的智齒,其中一顆牙冠周圍已出現2x2公分大小的陰影,經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,醫師檢查發現,謝先生右下智齒區牙齦有些微腫脹,顎骨外型輪廓沒有改變,於全口X光片和電腦斷層中,在右側下顎骨裡除了一水平智齒外,還可見智齒牙冠周圍有一個2x2公分大小的放射線可透性病灶,經以外科手術摘除智齒及病灶後,組織病理檢查報告為含齒性囊腫,術後傷口恢復良好,目前定期追蹤複診,沒有復發或是有新生的病灶出現。
齒源性囊腫依照來源不同,可分類為發育型齒源性囊腫和發炎型齒源性囊腫兩種子型。含齒性囊腫是一種從未萌發牙齒牙冠周圍的「牙囊濾泡組織(dental follicle)」分離而來形成之囊腫,也是最常見的發育型齒源性囊腫,大約佔了顎骨囊腫裡20%的比例。含齒性囊腫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,不過蓄積於囊腫上皮和牙齒間的液體,明顯會導致含齒性囊腫的逐漸發展及變大。
含齒性囊腫有可能出現在任何未萌發的牙齒處,其中最常出現在下顎智齒區,另外像是上顎犬齒、上顎智齒、下顎第二小臼齒區也常見其蹤跡。乳牙周圍極少有機會發展出含齒性囊腫,而若有多生牙或牙瘤的存在,偶爾可見含齒性囊腫合併出現。
含齒性囊腫可能於任何年紀中發生,但比較常出現於10歲至30歲的患者身上,男性略為較女性容易發生。含齒性囊腫通常沒有任何症狀,大多在常規的牙科影像檢查或找尋未順利萌發恆牙原因時發現,但若牽涉到的阻生牙已部份萌發不易清潔,或是鄰牙的牙周、根尖有病灶,囊腫仍可能受到感染而出現疼痛腫脹的症狀。含齒性囊腫可長到相當大的尺寸,而大的囊腫有機會造成顎骨的膨脹變形,甚至導致顏面的不對稱。
放射學影像上,典型的含齒性囊腫會以在埋伏齒牙冠周圍出現「邊界清楚的單囊放射線可透性病灶」表現,根據囊腫和牙冠的關係,可分為:中央型、側邊型和圓周型三種型態。在某些少見情況下,智齒還有可能被囊腫推到下顎骨下緣或上升支中,而上顎牙齒有可能被推向鼻腔底部或上顎竇裡。雖然小型的囊腫和牙囊濾泡組織的影像表現很類似,但若大小超過3~4公釐,或是在兩次追蹤的X光片下陰影尺寸有明顯改變, 都應該要考慮病灶已出現含齒性囊腫病變的可能性。
治療上以囊腫摘除手術為主,根據含齒性囊腫的大小、部位、鄰近重要組織(如下顎齒槽神經或上顎竇)關聯不同,有時會先以囊腫造袋術減壓含齒性囊腫內的壓力,待囊腫縮小、脫離重要組織後,再進行囊腫摘除術完整移除囊腫,以避免神經傷害、口腔鼻竇相通、下顎骨病理性骨折等等的併發症發生。取下的所有組織都應該送組織病理檢查以確立病理診斷,治療的預後相當良好且復發率低,值得注意的是,在罕見的情況下,含齒性囊腫仍有轉變為造釉細胞瘤甚或惡性腫瘤的可能性,因此若民眾於定期牙科檢查中發現不正常的病灶,都應及早就醫諮詢,以利早期發現問題並接受適當的治療。